要想塑造纯洁完美的品格,就必须在烈火般艰苦的环境中经受锻炼;要想成就翻天覆地的伟业,就必须不畏艰难敢于向凶险的环境前行。
为人以品德为重,如果有一点卑鄙肮脏的念头,便称不上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;品德以践行为主,如果有一件让自己感到惭愧的事,便称不上泰山北斗般的品格。
人们不都在追求荣华富贵吗?其实,在追求荣华富贵的时候,就已经受尽了这世间的侮辱了。人们不都在追求地位高的人对自己的宠爱和关照吗?其实,在倚仗这种宠爱和关照的时候,就已经沦为这世间最卑贱的人了。
大丈夫的高贵显赫,只在于功名气节;庸俗浅陋之人炫耀的,不过是衣着佩饰、饮食起居而已。
用阿谀奉承的手段讨好别人,男子汉以这种小妾行径为耻;率真做人不矫揉造作,大丈夫不丢失内心的纯洁善良。
君子对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,必定忠诚而恭敬,对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,必定谦虚而温和;小人对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,必定谄媚而奉承,对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,必定傲慢而轻蔑。
在朝廷为官时不是个好官,是因为在家时就不是个有才德的人。平时不是什么有才德的人,是因为小时候就不是个好好学习的孩子。
尚未做官的读书人要像姑娘一样,时刻注意自己的品行以防止别人说闲话。做了官之后要像嫁了人的媳妇一样,能保养一方百姓。年老还乡之后要像慈祥的阿婆一样,以毕生的知识和经验来教育后人。
贫贱时,眼中没有羡慕富贵的神色,将来得志一定不会骄横;富贵时,心中不忘贫贱,一旦离开官位心中也不会有什么抱怨。
在地位高的人面前不要说自己低贱,因为这样会让对方以为你在乞求他的推荐;在富人面前不要说自己贫穷,因为这样会让对方以为你在乞求他的怜悯。
小人总是期望能够得到他人给予的好处,然而在接受好处之后马上就忘记了;君子不轻易接受别人给予的好处,一旦接受了就一定会回报。 〔清〕诸健秋绘《漂母饭信》 :君子不轻受人恩,受则必报。韩信年轻时曾受一位漂洗丝絮的老妇人的帮助,后来,他辅助刘邦建立了汉朝,功成名就,想起老太太的恩情,派人送她黄金一千两作为报答。...
与大家相处要态度随和,但在保持随和的同时贵在有坚持原则立场的刚强毅力;对待自己要端正严格,但在保持端正严格的同时贵在有圆融通达不拘泥于原则的变通。
使他人得到当面的赞誉,不如使他人没有背后的坏话;使他人有短暂相处的欢乐,不如使他人没有因交往久了而产生的厌恶之感。
谄媚逢迎像九尾狐,花言巧语像百舌鸟,堂堂七尺男儿有如此行径真是可悲;暴虐如同三足虎,狠毒好比两头蛇,人的心地如此败坏真是可惜啊!
到处低三下四地逢迎他人,可笑你的头和天有仇吗?和地有亲吗?整天都在谋划算计,问问自己的心为何这样轻视生命?为何如此看重钱财?
富家子弟为求取官职而倾尽家产,贪污官员因收受贿赂而丢掉官职。
亲兄弟因不和而分家,曾经美好和睦的家庭就此变得四分五裂;读书人爱钱,读书修身的高雅书香之气便沦为世俗贪财的铜臭味。
士大夫应当为子孙造福,而不是为子孙求福。严谨家规,崇尚简朴,教子孙耕田读书,积德行善,这是造福。广置田宅,与权贵攀亲结缘,盘剥百姓,花钱买官,这是求福。造福的做法虽显淡泊却能长久,求福的做法虽能换来热闹风光却很短暂。
士大夫应当为这一生爱惜自己的名声,而不应当去求取名声。研习诗书,崇尚气节,谨慎取予,注重仪表,这是爱惜名声。争相标榜,结交权贵,行为偏激,是非不分,这是求取名声。爱惜名声的人,平静而有福;求取名声的人,浮躁而愚笨。士大夫应当为家族合理使用钱财,而不应当浪费钱财。接济宗族乡亲,兴办学堂,救济荒年歉收的百姓,扶助合乎道义的行为,...
士大夫应当为天下苍生养身,不应当为天下苍生而惜身。减少不良嗜好和欲望,去除无用的思考,戒除忿怒,节制饮食,这是养身。谋求利益,逃避劳苦和怨恨,营建房屋,守着妻子儿女,这是惜身。养身的人,虽然看似对自己和家人小气,但是人格高大;惜身的人,则显得俗气且人格渺小。
《儒林外史》是一部描绘古代知识分子群像的长篇讽刺小说。小说以写实的笔法描绘了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态度与追逐,并将矛头指向了黑暗的政治与迂腐的..